来源: 长春日报 2021-12-20 15:50:59
长春大地寒意正浓,千里沃野步入休耕时间。湛蓝的天空下,皑皑白雪包裹着农田,成片的秸秆藏在田间,组成了冬日里最美的画卷。而这也是长春市多年实施黑土地保护的标志性特点。
“一两黑土二两油”,黑土是公认的肥沃土壤。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长春市拥有黑土地耕地面积2533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95.87%。连年的高产丰产,黑土地面临着肥力透支,如何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近年来,为解决黑土地变“瘦”变“薄”变“硬”的问题,长春市统筹资金、政策、人才向黑土地聚集,通过实施新项目、推出新技术、探索新模式,稳定提升黑土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目前,全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6.6g/kg,在全省范围处于较高水平。
配套实施保护性耕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建设高标准农田……掀开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绿色发展新篇章,长春市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市6个县(市)、区被纳入《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实施范围。抓典型、树标杆、重示范,探索出一批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黑土地综合治理保护模式。
秸秆做“被”——算出经济账
“明年,合作社的秸秆还将继续还田。”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九台区凤财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说并不陌生。合作社规模化经营的6000多亩玉米,全部采用这项技术,丰产丰收有保障。
用秸秆给土壤盖“被子”,黑土地更“有劲”。实施保护性耕作,将会算出一笔可观的经济账:不旋翻、不打垄、不铲地,最大限度减少水分流失;机械免耕播种,省去春、秋机械整地,减少农机具作业次数。合作社负责人张凤财粗略地算下来,每亩地可节省100多元,平均增产5%以上。
作为保护黑土地重要的措施之一,2011年长春市将保护性耕作列入全市首选和主推的农业生产重大新技术,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予以重点支持。从最初的30万亩,到今年实施的1057万亩,快速增长背后是长春市10余年来的强力推进。从2016年开始,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建立了100个秸秆全量还田示范点。
这项技术为黑土地带来怎样的改变?秸秆、残茬留在田间覆盖地表,慢慢腐烂入土,减轻风蚀、水蚀,土壤有机质逐年增长;深松追肥改变“一炮轰”,减少化肥施用量,避免秋、春两季焚烧秸秆。
建高标准农田——打开丰产账
田间道路宽阔平坦,大小沟渠纵横相连,平整的地块拼接出一望无垠。今年秋季,“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丰收场景在长春市农村随处可见,打开黑土地上的丰产“密码”。
黑土地“保卫战”注定也是一场“长久战”。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根据黑土地分布现状,长春市通过农田土壤侵蚀治理、肥沃耕作层构建、盐碱耕地内涝治理,有效遏制土壤退化。
2021年,长春市高标准农田累计建设面积迈入千万亩大关,当年建设项目任务达119.1万亩,比2020年增长68%。一连串耀眼数字下是政策的强劲推动,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长春市持续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向黑土地保护倾斜,大力实施田间灌排、田间道路等建设工程,全面提升黑土区农田基础设施水平。
“土肥沃、设施全、地连片,秋收没瘪籽儿,亩产过千斤,年年丰收准没跑。”榆树市民悦合作社负责人徐禹庆用一段顺口溜,将高标准农田对黑土地的保护说得头头是道,“过去排水靠人力挖渠、盛水的老办法,泡久了容易造成土壤板结。现如今水泥路、防渗渠、水井全都修到了田间地头,灌溉效率至少提升一倍,目前合作社已经建成600多亩高标准稻田。”
搭配“营养餐”——减出生态账
连日来,农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全县22个乡镇采集土样7963份,经过化验将作为全县测土配方施肥的重要依据。“从前觉得肥料用得越多越好,但用量上去了,产量却没上来。”众一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忠国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清楚地了解咋施肥、施多少,按照配方施肥就行了。
过去一段时间,氮、磷、钾等多种肥料混合施用是农民施肥的主要方式。为了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长春市近年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应用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模式,通过土壤样品检测,为农户提供肥料施用的最佳比例和用量数据,提升黑土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按照《长春市2021年化肥减量增效实施方案》,长春市各县(市)、区承担起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全年计划完成15000个土样的采集、化验、分析、配方制定,推广施肥卡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600万亩,并还在各县(市)、区建立35个百亩以上化肥减量连片示范区,确保全市化肥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化肥减量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达到保护黑土地的效果。
密云:更多无人设备上岗保护水源安全
石窟寺文化需要基于保护的“新开发”
“五彩湘茶”品牌更响亮——第十三届湖南茶博会综述
长春市本周蔬菜价格继续回落
实施迁地保护行动 两头长江江豚顺利“搬家”到湖北
国内外专家“云聚”厦门 共话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