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陕西日报 2022-02-08 15:41:44
麻塔村:日子像苹果一样红
记者 张权伟
“孩子们,快点回家喽,年夜饭比去年更丰盛啦!梅菜扣肉、腊肉、肉丸子、年糕、炖羊肉、油馍馍……谁想吃就快点回家!”距离除夕夜还有几天,刘世兵便开始在自家的微信群中吆喝,还发了很多张饭菜的照片,希望在外工作的孩子们都能回来,吃上一顿团圆饭。
“爸爸,真不敢想啊,咱们家的生活现在能过得这么好!”看到父亲发到微信群里的信息和照片,女儿们纷纷感慨。7年前,这样的好生活对他们家而言还是一种奢望。
刘世兵是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麻塔村村民,家里有3个孩子,全家人靠种植十几亩果树生活。2012年,刘世兵被查出患有肾病。为了看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了20万元外债。2015年,他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结合刘世兵家的苹果种植,柳林镇政府先是为他提供了70袋化肥、农药,后来又委托专业技术人员对他进行定期培训,让他在种植技术上没有了后顾之忧。2018年,刘世兵家顺利脱贫,之后家庭年收入保持在15万元以上。
好政策加上自身的辛苦付出,换来的是如今一家人的甜蜜日子。现在,刘世兵的身体已经恢复,不仅还清了外债,在延安购买了一套房子,还开上了小汽车,3个孩子也先后走上工作岗位,家里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坦。
在麻塔村,刘世兵的经历并非个例。通过大力发展以山地苹果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麻塔村的贫困户都如期脱贫。2020年,麻塔村苹果产量2900吨,产值2000万元,人均纯收入1.8万元。
“这几年我最大的感悟是,跟党走才能过上幸福年。我现在能达到这个生活水平,完全得感谢党的好政策。”刘世兵说。
移村:生活更加有奔头
本报记者 孔垂楠
“活儿越来越多,写诗的时间越来越紧了。”2月3日,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移村“诗人”赵博兴写下“春到不觉寒”的诗句时说。
2019年,赵博兴家搬进了移民搬迁安置点,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用赵博兴的话说,就是“自己没花什么钱,但解决了大问题!”当时他写下了“创业发展抓时机,策马扬鞭更努力”的诗句。
致富路上有人帮,这给了赵博兴信心。2021年10月,赵博兴购置了一辆车跑“货拉拉”。“种苹果一年能有近4万元收入。我媳妇在村上社区工厂上班,一个月有1500元收入。不算我跑车,我家一年也有近6万元收入。”赵博兴说。
大年初一错过了村委会前的扭秧歌,作为移村的文艺积极分子,赵建觉得很遗憾。
前几年,赵建可不是这么开朗外向,不可能参加村上的文艺活动。20年前因一场意外,赵建左手落下残疾,外出打工不便,加之弟弟生活不能自理,他一度十分消沉。
建档立卡后,帮扶干部不仅给他带来了好政策,还帮助他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2016年,300只鸡苗给了他新的希望。2021年,赵建的养鸡场规模已经达到5000只,年纯收入近6万元。
“3月要上新的鸡苗。今年还准备再扩大一下规模,做成家庭农场的形式。”赵建信心满满地说。
“大家的日子渐渐变好了。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年底一算账,大家的收入没有下降。”铜川市脱贫致富示范户、移村村民王耀利说。
“孩子一结婚,家里松劲儿许多。去年我们把摊位从长丰市场移到了裕丰园,人流量增加了。”王耀利夫妇有手艺,靠炸油糕摘掉了“穷帽子”,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
去年春节,王耀利就希望将炸油糕摊位扩大经营。“以前只能早晚卖,换了地方后一整天都能营业。”王耀利说。
今年过年,夫妻俩比往年回家更早。“腊月二十几就回来了,好好休息一下。我们也没特意买啥,现在要买啥都方便,随用随买就可以了。”王耀利说。
油糕是王耀利家桌上少不了的美食。“希望今年身体能越来越好,油糕越炸越香,生活越来越美!”捞起冒油的油糕,王耀利说着自己的新年愿望。
王家庄村:美景扮靓新生活
本报记者 田锡超
“和家人一起过除夕,感觉太好了!”1月31日,看到一家人围坐一桌吃年夜饭,李玉凤感叹道,她已经有四五年没跟家人一起好好过年了。
早些年,居住在偏远山村——宝鸡市陈仓区香泉镇王家庄村的李玉凤一家由于收入较低,加上家里两位老人患病、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十分恓惶,过年都吃不上几顿肉。2016年,在村里的帮助下,李玉凤在九龙山景区停车场当收费员,每年能挣2万多元。“丈夫在外打工,加上我的收入,家里的日子明显好起来了。”李玉凤说。
不过,在九龙山景区工作的李玉凤每逢节假日都特别忙,在外打工的丈夫和在外上学的孩子回家,她很少有时间陪他们,这让她有些难过。2021年,村里的变化引起了李玉凤的注意,也让她有了新的打算。
李玉凤所在的王家庄村位于西山旅游专线(包括九龙山景区、大水川景区等)中段,经学者考证为唐代长孙皇后故里,境内有长孙皇后母亲墓、北魏石窟、清代壁画等历史文化遗迹,发展旅游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20年,已经整村脱贫的王家庄村入选陈仓区农旅融合示范村名单。借此东风,村党支部书记刘金德带领村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去年3月,农旅融合示范村项目开工以后,我们修缮了多处历史文化遗迹,改造了知青小屋,还修建了游客服务中心和停车场,全面提升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刘金德说。
看到来村里参观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李玉凤辞去了停车场收费员的工作,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乐。“我们这里海拔高,适合夏季避暑,因此去年七八月生意最好,有1万多元的收入,一年下来总共挣了2万多元。收入跟以前差不多,却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李玉凤说,以前没有钱给孩子做好吃的,前些年有钱了却没时间,现在有了钱也有了时间,可以给孩子多做些好吃的。
除夕夜的餐桌上,李玉凤端上了大年菜、水煮肉片、辣椒炒肉丝等一盘盘亲自下厨做的菜肴,看着孩子吃得香甜,她笑得合不拢嘴。
金盆社区:敞亮楼房里过新年
本报记者 董渺 通讯员 袁媛
“今天不能走,留下来吃饭!”姬艳艳向来访的驻村干部“下命令”。“来,先尝尝我们的‘连心’馍馍。”她热情地端上旬邑特产“花子馍”。
除夕当天,记者随驻村干部走访旬邑县马栏镇金盆社区,只见街道上彩灯高挂,年味十足;室内欢声笑语,喜庆祥和。
姬艳艳家曾因病致贫,加上孩子年幼,生活一度陷入困顿。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她家于2018年顺利脱贫,并从偏远的转角村搬迁到了金盆社区。118平方米的楼房宽敞明亮,水、电、气、暖齐全;孩子上学不用像以前那样跑40多公里,成绩也有了大幅提升;姬艳艳被就近安置在社区物业中心上班,丈夫在人社部门的帮扶下外出务工。
“以前住土房,现在住楼房;以前冬天炕是热的、脸是凉的,现在家里有暖气,娃娃们坐在地上玩;以前做饭烟熏火燎,过年怕客人多,现在做饭用天热气,盼着亲戚来家热闹热闹……”姬艳艳讲述着脱贫前后过年时的巨大变化。
走在社区街上,记者见到了正在贴春联的脱贫群众曹好堂老人。“这春联是我自己写的,都是我的心里话——脱贫攻坚住新房,乡村振兴勤致富。”曹好堂说。
作为旬邑县易地搬迁安置社区,金盆社区集中安置脱贫群众225名,建成了卫生院、幼儿园、互助幸福院等。
社区活动广场上,暖阳高照,东边的群众在跳广场舞,西边凉亭下,戏曲自乐班的老人们在吹拉弹唱,孩子们穿梭在人群中嬉闹玩耍。“我们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组织社区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群众过一个平安祥和的虎年新春。”金盆社区党支部书记李红岩说。
周家山村:人勤春来早
本报记者 高振博
2月4日,立春。在勉县周家山镇周家山村的一块坡地上,53岁的欧利兵在给樱桃树苗剪枝。这些樱桃树苗是从咸阳引进的,明年开始挂果。
“大年初二开始,我就带着家人出来,给树剪枝、施肥。现在忙一点,等到春天萌发新枝了会长得更好。”欧利兵一边剪枝,一边擦着额头的汗。裤脚虽然沾满黄泥,但欧利兵眼里满是喜悦。那些黄泥是勤劳和奋斗的印记。
2020年开始,欧利兵转行了。他不再外出跑运输,而是回到村里,联系了5家人,流转300多亩土地,种植樱桃、柑橘、葡萄等水果。“村上交通方便,闲置土地也有不少,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就回村重新当起了‘农民’。”他说。
周家山村位于勉县东北部,十天高速穿村而过。自2017年整村脱贫以来,村上持续发展猕猴桃、葡萄、樱桃等特色水果产业。目前水果种植面积已达3000多亩。春节期间,除了做好疫情防控,周家山村党支部书记许二益还在琢磨村上发展的事。“今年,村上计划利用十天高速勉县北出口处的两块闲置土地,建设农产品和果蔬展销中心,进一步扩大村上水果销售渠道,同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村上还打算建设5000立方米的冷库,便于水果储存,调节销售淡旺季供货。”许二益说。
这个春节,周家山村的脱贫户们迎来了新生活、新希望。2月3日下午,60岁的脱贫户刘秀琴在厨房忙碌着。当晚有亲戚要过来,她很开心。2015年丈夫因病去世,刘秀琴的生活便跌入谷底。村上积极落实相关帮扶政策,帮助她渡过难关。刘秀琴的儿子会开铲车,许二益就安排他到工地上干活,一个月有4000多元收入。刘秀琴则在村上当起了保洁员。大年初五,刘秀琴就正式开始干活了。对于这份工作,她信心满满:“我要好好干,还要给儿子说媳妇哩!”
密云这座民宿托起两代人的幸福生活
煤改电守护密云9.7万户农村家庭“暖暖”的幸福
村里变化大 生活有奔头(新春走基层)
河南杞县诚乘农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尚文棒 最辛苦的路 最幸福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