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2022-12-16 2022-12-26 10:16:59
自实施长江大保护以来,国土空间管控不断强化,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不断推进,98%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实现收运处理,面源污染有效控制,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总的来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修复任务依然艰巨。农业面源污染与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的点源排放共存,工业排放与生活污水叠加,区域水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劣质地下水分布比较广泛且影响地表水质,环境中已经检出一些新污染物。水污染源识别不准确、预警不及时、治理不彻底,给流域水污染深度控源和精准治理带来挑战。当前,由于缺乏快速有效的水污染溯源技术,生态环境督察与控污治污难以精准高效。河湖综合治理缺乏实时、高精度的观测模拟技术支撑,流域生态功能评估与管控缺乏全要素、立体化的综合监测与大数据分析,难以实时、准确评估水环境治理效果。生态毒理不清和低成本去除技术缺乏,新污染物成为生态安全新隐患。
为可持续推进流域生态环境修复,需要进一步健全机制。比如,建立政府投入和市场化联动的资金筹措方式,流域保护修复协同管理的长效机制,河湖治理联防联控的有效机制。特别是一些地方主要甚至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推动生态环境修复,出现了治理偏重基建、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难、经费投入过度依赖政府等问题,难以做到标本兼治,可能进入“治反复、反复治”的恶性循环,必须引起高度警觉。
借此机会,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积极探索模式创新。坚持系统思维,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持续健全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流域保护与治理机制,统筹推进碳中和、生态环境修复、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形成生态环境改善、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盈利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社会共同富裕的多赢局面。建议国家层面持续优化跨行政区域联防联控综合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修复多渠道融资、市场化运行长效机制。
二是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建议发挥湖北科教优势,建设生态安全领域国家实验室,整合央企、高校、科研院所和全球优质创新资源,围绕清洁能源、清洁水源、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打造世界一流创新高地。坚持需求导向,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空、天、地表、地下(水下)”立体、实时动态监测体系,实现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要素的全息监测和智慧诊断、修复、管理,探索推广流域水资源综合评价技术方法和绿色、低碳、智能的生态环境修复新技术。
三是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据我的课题组统计,2020年底全国A股上市公司中绿色产业相关企业仅860家,主要集中在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产业领域,生态环境修复产业领域的还比较少。湖北绿色产业基础良好,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布局“双碳”发展新赛道,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议国家层面将湖北作为“绿色产业发展示范省”建设试点,支持湖北在绿色产业统计核算、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以绿色产业分类评级为核心的综合政策体系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作者:王焰新
■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广东云浮重塑镇域经济功能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央视快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向万亿级规模产业迈进,吉林省积极推进十大产业集群建设
推进旅游节点高品质提升
新疆航空运输市场持续回暖
甘肃:持续推进农膜回收利用 助力陇原绿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