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2023-05-05 10:50:19
漷县镇军屯村村头树林里,十几个披着黑色遮阴网的大棚显得异常“神秘”。大棚里,地面略带潮湿,地面上堆放着厚厚的落叶,一簇簇顶着酒红色伞帽的蘑菇从落叶中钻出,白胖的腰杆显得野性十足,它们是今年军屯村“七大菇”的“新选手”——大球盖菇。
“七大菇”带来“三丰收”
“这种大球盖菇,外观与云南野生松茸相似,因此也叫赤松茸,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特色品种之一,也是国际食用菌市场上交易的主要食用菌之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食用菌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刘宇介绍,今年,将大球盖菇引进军屯村科技小院,并开展林下种植试验。相比其它蘑菇,大球盖菇种植更简单、易上手。“平菇、香菇等都需要无菌操作,对于农民来说需要注意的环节较多,比较繁琐,大球盖菇则不需要,更容易被农户接受。”
军屯村是北京市21个林下经济试点村之一。在全村1000多亩的平原造林当中,有将近500亩适合发展林下经济。军屯村科技小院在市农林科学院的帮助下,近两年先后引进了“颜如玉”玉木耳、“菌中新贵”榆黄菇、“素中之荤”大球盖菇、“珍稀食用菌”黄伞、“传统吉祥物”灵芝、“清香鲜美”小白平菇、“口感柔韧”灰平菇等食用菌品种,形成了军屯村“七大菇”特色品牌。
今年,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帮助下,依托科技小院平台,越来越多的学科专家走进军屯村,将农业新品种、新型实用专利在这里试验转化。村里扩充了优质农产品种类,带动解决集体增收、村民就业,探索全过程高效循环蘑菇种植方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丰收”。
市级专家提供保姆式服务
“玉木耳名如其菇,出耳时全身晶莹剔透,洁白无瑕。”每次到村里走访,刘宇都对蘑菇的长势格外关注。盘算着玉木耳快到了出耳期,他提醒村民,玉木耳出耳光线越暗越好。专家出了招儿,村民马上办。没有几天,村里就购买了高密度遮阴网,为出耳提前准备。
今年,军屯村玉木耳种植数量约占北京地区的五分之一,是北京地区种植规模最大的基地。“我们预估今年仅玉木耳的产值就将达到40万元。”市三中院派驻村第一书记韩德芳表示。
为了帮军屯村建好林下蘑菇产业,刘宇等农林科学院专家从前期规划就步步参与,可谓提供了保姆式服务。当看到规划图纸上的大棚一个挨一个时,刘宇当即建议:“每个大棚之间都间隔一排空行,要保持距离。”有村民不理解:“大棚不是建得越多越好吗?为啥还要有距离?”刘宇解释道,夏天温度高,大棚挨得过于紧密会影响棚内通风透气,棚内温度一旦过高势必影响蘑菇生长。“以前出现过类似的案例,所以咱们的大棚规划得改。”说改就改,按照刘宇提出的专业建议,村里现在的蘑菇大棚都间隔一排空行。
此外,刘宇还将团队研发的林下高棚新型实用专利应用到了军屯村,一方面帮助大棚内的蘑菇更好更快生长,另一方面也将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
村党支部书记王宗军表示,经过前两年的试种试验,在专家的指导下,村里的技术人员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些食用菌的种植技术、具备了较为成熟的管理经验。“我们将一产食用菌种植与休闲观光农业三产相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林下经济‘七大菇’能为村庄的产业振兴提供强劲动力。”
四月的春风,吹绿了大地,吹红了桃花,漷县镇军屯村林下也是一派生机勃发。十几个披着黑色遮阴网的蘑菇大棚里,新引进的大球盖菇(商品名为赤松茸)已经胖墩墩地迎来采摘期。
种植模式实现高效循环
今年,市农林科学院专家探索性地在军屯村开展高效循环种植模式试验。在大棚里,大球盖菇不像平常从食用菌棒中长出,而是从地面的枯枝烂叶中钻出。“大球盖菇的种植原料全部来自林下修剪下来的枝杈和树叶。”刘宇说,无论是林地修剪下的枝杈落叶,还是玉米芯、秸秆等农业废料,粉碎后加水混合,经过堆积发酵,按照穴播的方式,一层料一层种,帮助蘑菇自然发菌生长,适当时候浇水,就可以等着收菇了。待蘑菇全部收完后,留下的原料又可以再次返回到林下,成为助力树木更好更快更健康生长的天然养料。“这就形成了高效循环模式。”刘宇说。未来,市农林科学院也计划在北京郊区大力推广大球盖菇种植,“孩子们扒开树叶寻找蘑菇,可以体会到原始的采摘乐趣。”
除了蘑菇,军屯村还依托科技小院打造了林下中草药观光科普区,种植了大量食用百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花卉与景观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秀海说:“相较于传统的食用百合,军屯村的百合品种更耐热,适合在北京、在林下种植,景观效果也更好。”
目前,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区农业农村局、科技小院的帮助下,军屯村在创建美丽休闲乡村的同时,积极开展乡村休闲文旅活动的引流工作。通过“十百千万”畅游行动建设,村里2022年首次引来团体游客,且游览路线、游览内容已基本成型,具备了一定接待能力。2022年10-11月,村里分批次接待了三批乡村休闲团队游客,通过餐饮、田园采摘、售卖特色伴手礼、小菜园租赁等形式,日销售额均突破万元。
未来,军屯村还将借助科技小院平台,引进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更多专家,让小院成为专家科研成果的转化平台,用科技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我们计划每两至三年就为军屯村引进一个新菇类品种,把老百姓没见过的品种陆续引入军屯村,此外还计划将市农林科学院的智能控团队引入军屯村科技小院,为村里发展智慧农业增添新科技力量。”刘宇表示。
以科技赋能现代产业体系 陕西锚定创新驱动和强链聚群
科技发展中心“四学联动”兴起理论学习热潮
兼具“科技感”与“接地气”!你“未来的家”,长这样→
科技赋能“中国建造”
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强调 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
开封杞县林业科技人员深入乡村为果农传技术送服务
总书记关心的科技小院是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