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2023-06-13 16:23:00
连日来,在山东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嘉和新村的集中收割现场,一眼望去,满目金黄,成熟的麦子挺着沉甸甸的腰杆,村民们在地里量地、装车,处处呈现出丰收的喜悦。
谁能想到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河口区,地处渤海之滨,全域耕地以中度盐碱地为主。“盐碱地上种粮难”,曾是制约当地粮食生产的一大难题。为唤醒“沉睡”的土地,向盐碱地要效益,河口区通过综合治理和种业创新,积极促进群众增收,蹚出了一条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新路子。今年,河口区小麦种植面积达21.84万亩,较去年增长45.76%,曾经的不毛之地正变成新绿洲。
过去的盐碱地变成了今天的“聚宝盆”,最受益的还是老百姓。“一亩地可增产50公斤!”田垄边,河口区义和镇种粮大户董占峰轻轻捧起一束麦穗,满心欢喜。
挖掘盐碱地的增产潜力,需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走进位于河口区的渤海圣丰黄河三角洲耐盐碱大豆产业创新中心,一块块红色牌子后长满了高矮不一的小麦。“这块耐盐碱地里长着的,都是正在展示和选育试验的耐盐碱小麦新品种,有近百个品种品系。”站在小麦试验田旁,创新中心总经理高林说。
一直以来,河口区将种业创新作为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的“法宝”,积极推进“改地适种”向“改种适地”转变。常规杂交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耗时七八年甚至更久。“我们依靠技术手段和科技平台,可以加速育种进程。”高林说道。实践证明,“藏粮于技”,科学育种,就能更好地突破耕地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使盐碱滩涂渐成丰收沃野。
盐碱地综合利用,产业化是出路。耐盐碱甘薯产业,是河口区发展盐碱地上的特色产业的一次成功的探索。“我们种出来的耐盐碱甘薯口感好,微量元素含量高,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慧海家庭农场负责人李慧说。
在不断摸索下,河口区甘薯种植的设备、技术愈加成熟。从实验种植到产业化发展,在黄河口这片盐碱土地上,小甘薯逐渐做成大文章,仓储、物流、销售链条不断完善,带动西韩村、寿光村、南李村等附近多个村庄发展甘薯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模式。(经济日报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侯丽雅)
【五大任务 兴安担当】“塞外粮仓”新展望
河南省关于恢复山东康润达智能农机装备有限公司压捆机产品在河南省补贴资格的函
山东烟台:特色产业“攥指成拳”助力乡村振兴
“天府粮仓”省级公用品牌正式发布
山东沂源:打造“低碳”村庄 助力乡村发展
科技赋能,建设更多新粮仓(人民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