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2023-07-28 15:29:09
八珍豆腐、扣肉、四喜丸子、素烩……日前在天津市武清区黄花店镇首届农耕文化旅游节上,“大棚席”吸引了各地游客打卡品尝。这类已有百年历史的民间美食宴席,如今不仅是老百姓宴请好友的首选,也成为展示武清民俗的文化名片,更成为武清区村民们延续“乡愁故事”的纽带。
今年5月德云社天津周年庆上,岳云鹏表演的传统相声《造厨》就描述了民国时代的业态——上门办酒席,也就是清末民初在天津盛行的“酒席处”。天津民俗学家张仲在《天津早年的衣食住行》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酒席处’是由类似当今‘穴头’的个人经营者组织厨师团队上门服务。”如今在天津近郊,这种习俗仍旧延续,很多武清地域的美味菜肴,更是在大棚席这种质朴的形式中得以保存。
一早8点左右,位于武清区黄花店镇鱼市庄村的大棚席便开始忙碌起来。红顶大棚下,大厨们各有分工,切菜、翻炒,洗锅,一派热火朝天。黄花店镇“掌勺人”李海波介绍说,“在农村一般红白喜事儿,婚丧嫁娶朋友们聚在一起,但那时候饭店比较少,都是大棚席,这大棚席是流水席,是从农村的‘二八席’演化而来。咱黄花店镇十三件大棚席何为‘十三’呢?就是四道凉菜四道热菜四大菜再加一碗汤,就是十三件。现在大棚席管理很严格,后厨分区域操作,有炒菜区、大锅区、煎炸区,师傅们分工明确,便于监督管理。”
片刻之后,一道道冒着热气儿的美食端上桌,在统一的白色餐具映衬下更显秀色可餐。“大棚席有200多年历史了,兴起于清朝。说起大棚席,猪羊鸡鸭等肉类荤菜自然必不可少,显示富裕、尊重客人,如四喜丸子、扣肉、肘子等。鱼类也必不可少,象征‘连年有余,生活富有’。同时搭配炒虾仁、八珍豆腐等炒菜,以及荤素搭配的冷拼凉菜等。”在武清区黄花店镇、河北屯镇等多个镇的村内,大棚席的习俗仍在村中延续,菜品也越来越丰盛。黄花店镇党委副书记杨宜峰介绍说,“素烩类菜种最受吃席者青睐。我们说的素烩就是烩豆腐、烩粉皮、烩饹馇、烩馃子四种素菜,俗称‘四大碗儿’。素烩要在大棚席上吃才别具风味,大棚席都是垒起来的灶台大铁锅炒,味道和自家做饭时不同,素烩被称为大棚席的‘压桌菜’,我们说谁家置办酒席的素烩做得不好,就被说成酒席办得不算圆满,很多人就是为了来这吃这个素烩。”
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提升农村集体聚餐安全管理水平,武清区各街镇多措并举,建立大棚席管理长效机制,明确农村集体聚餐报备登记制度,对农村“大棚席”从业人员身体健康、个人卫生情况以及采购贮存、加工留样等严格监管,强化责任追究和应急处理。
乡村美食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是烙印着地方特色的文化载体,也传承着武清区人民勤劳、智慧、孝顺、和睦的美德。乡村振兴少不了美食助力。如今,武清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将美食、文化、旅游三者深度结合与挖掘,将当地风俗习惯融入品味美食的过程中,让游客“润物细无声”感受到来自武清悠久的文化历史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