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 2023年第七期 2023-08-08 11:17:5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始终坚持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有关粮食安全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牢牢端稳中国饭碗指明了战略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立足世情国情粮情,站位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引领推动了我国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
一、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国家粮食安全
重要论述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从世情国情粮情出发,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指引我国粮食安全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最直接、最根本的体现。
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中国最大的民生,也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好14亿多人口吃饭这个最大的民生问题,为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连年丰收,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6500亿公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0公斤以上,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历史性跨越。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顺应收入增长、食物结构升级变化的新趋势,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的新需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这是新时代牢牢端稳中国饭碗、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根本遵循。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外部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各类全球性问题集中凸显,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国际局势中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上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必须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深刻领会牢牢端稳中国饭碗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聚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始终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新时代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使我国经受住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牢牢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
这对加强全球粮食安全合作、推动全球共同维护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粮食安全关系人类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中国探索形成的保障粮食安全之路,为世界维护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对推动加强世界粮食安全合作、提高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发展倡议落地落实,必须深入加强国际粮食安全合作,汇聚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全球合力,共同提升全球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共同维护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共同推进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支撑。
二、把握新时代
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遵循
今后我国食物消费将进入总量增加、结构升级的新阶段,而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将越来越紧,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将越来越大。随着世界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农产品贸易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将日益增加。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的形势和挑战将更加复杂严峻。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全面系统准确把握新时代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根本遵循。
必须准确把握粮食安全的战略定位。
要立足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始终是新时代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支撑,是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重大考验的“压舱石”。只有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这一国家安全根基,才能在严峻复杂的世界变局中有效防范抵御各类风险挑战,为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
14亿多人口的中国,任何时候都必须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饭碗。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依靠自己力量把中国人的饭碗端稳端牢。坚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农业强国建设的头等大事,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加快补齐烘干仓储、冷链保鲜、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短板;立足抗灾夺丰收,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等建设。
必须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这是新时代优化配置农业资源、统筹利用国土资源,保障食物有效多样供给的战略需求。必须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三、全面把住
粮食安全主动权
新时代牢牢端稳中国饭碗、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应对世界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提升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和水平。
一要强化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和政策支持。
必须坚持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有效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坚持并落实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范围,实现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让农民种粮不吃亏、有钱挣、多得利。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奖补力度,决不能让重农抓粮吃亏,使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
二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集中力量解决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问题,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快推进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全面提升耕地质量。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聚焦提高单产、降本增效,探索形成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的综合性解决方案,着力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三要持续提高粮食储备调控能力。
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市场稳定的“稳定器”。要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健全粮食储备运行机制,科学确定粮食储备功能和规模。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精准调控,保持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提高应急储备能力,推进粮食流通现代化,健全交通运输网络和配送体系,切实解决应急配送和供应“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要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加快推进粮食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五要扎实推进安全可控、持续稳定的国际农业食品供应链建设。
坚持实施农业对外开放战略,将国际农业资源用得更好更足更安全,把宝贵的国内资源用在守好口粮安全底线、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上。建立健全全球农业贸易投资与市场监测体系,促进风险防控关口前移至供应链上端。加快培育全球性农业食品企业,鼓励企业深度融入全球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及贸易产业链、价值链与供应链。加强农业食品贸易投资、国际物流运输要道、港口码头等关键节点风险防控与安全管理。深度参与全球农业与粮食安全治理,充分发挥共建“一带一路”拓展农业国际合作、促进投资贸易建设的平台作用,抓紧构建安全可控、持续稳定的全球农业食品供应网络。
作者:程国强
■ 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来源 |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 2023年第七期
图片来源 | 新华网
河北:加快恢复重建 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
陕西开展农业生产安全培训 扎实筑牢农业安全防线
数字赋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天津市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以科技引领助推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四川省涉农科研院所引发热烈反响
筑牢农产品安全监测“第一道防线”
山西省开展全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大排查专项行动
黑龙江全力抗击洪涝灾害 捍卫民众生命财产安全